挥雨@地平线

我有我心底故事,亲手写上每段得失乐与悲与梦儿

[置顶] 我的英伦足迹(留学日记)

[置顶] 我的博客目录

[置顶] 我的行万里路(旅行简历2005年版+游记图片)

我最喜欢的游记:王以培著《转场》

我热爱旅行,也热爱读书。所以,对于这本我最喜欢的游记,我自己的任何评论都比不上让大家直接去读作者的文字。

关于旅行,王以培写道:

“出门长见识不是为了猎奇,没有奇迹的地方正是生活本身。”

2006年1、2月读书目录及小结

1月初回国后的这一个半月,在家读了不少书,做个小结。

已读完的书:

 [力荐]

曾经沧海:读余华《兄弟》(上)

昨天在飞机上读了一个小时,今天晚饭后在酒店的被窝里再读了一个小时,把余华的《兄弟》(上)读完了。余华的文笔有点叙述的味道,读着不累,然而读前半部分说实话有点失望,毕竟是珠玉在前——《活着》写得太好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啊,难免要拿这两个作品比较。

后半部分偶有精彩的部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也渐渐进入了故事,少了去比较。但文革的事情,看多了,心里难受。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人性的压抑和扭曲都让我难受得透不过气来。真的很希望那样的时代永远不要再发生。

书中的情节上来说在文革题材的小说里并没有突出的地方。书中最高大形象的人物,宋凡平的角色刻画上给我稍稍有点脸谱化的感觉,性格有点过于鲜明。

最值得看的人物传记:唐浩明著《曾国藩》

这是一本我目前看过的写得最好的历史小说!最值得看的人物传记!不仅在于让我能以另一个角度看那段历史,也让我了解到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同时又在当代被长期忽略的人物。

在读这部书之前,我认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集团的代言人,腐朽清朝的走狗,剿灭太平天国、杀人无数的刽子手。唯一稍稍正面的例子是他写给中央的战报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让人觉得他文字功夫不错、更深悟为官之道。他的样子看起来也有点猥琐,两只三角眼,再配以清朝官员的那些穿戴,看着就不像是正面人物。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曾国藩是个有着远大抱负,经历无数残酷打击失败仍然执著追求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名就后自剪羽翼,推荐新人推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励志图强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话放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没错,他确实是清朝的官员,然而他为当时的执政党服务是为了服务国家和百姓,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爱民者;他剿灭农民起义,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而剿灭拜上帝教这样“蛊惑人心”的邪教,同时我记得共产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也指出了太平天国的失败首先还是在于自身并没有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

以人为镜——读《教练的智慧》

03年曾经参加过教练技术第一阶段的培训,三天两夜的封闭培训十分难忘。以教练为镜,以他人为镜,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是知己知彼的重要一步。

这本的基本点也就是在于“教练的作用在于让被教者自知”,所以书中每一小节都以一些小故事展开,让读者以某些人在某些环境中的言行和思考,为镜。

第一次读这本书让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个故事:《大王和小六》,节选如下:

[英伦点滴]英国的大客车司机

在英国旅行,常常会坐长途大客车。我发现英国的大客车司机一般都是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很少2、30岁的年轻人。细想之下,觉得是有其中的道理的。因为大客车的司机身系着全车乘客的安全,而中年人:

1、经验丰富同时精力依然较旺盛;
2、年轻时的气盛和毛躁到了中年会少很多;
3、中年男子一般都是有家室之人,家庭责任感比较强,对自己的生命也更珍惜。

[英伦点滴] BBC和英国政府是什么关系?

BBC(英国广播公司)在英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地位,所以我在去英国之前一直以为BBC就是英国政府办的电视台。而当我抵达英国就发现一件挺难理解的事情,看电视也要交税!在中国,买了电视机,接收到信号就能看电视,不用交任何费用,除非你是看有线电视或者收费的卫星电视。而在英国只要你家里有电视机,你就要每月交大概十磅多的电视税(约160元人民币),这笔钱由一个TV Licensing公司负责收,然后转交给BBC。

原来这煞费苦心的设计,是为了保证BBC是一个独立而中立的媒体,不受政治和商业的影响。有了这笔收入,BBC既不做商业广告,以免受商家影响;同时财务也不依赖政府,从而可以对政府进行不留情面的监督。BBC的收入主要来自英国的电视观众每月交纳的电视税,其次是出售制作的节目给其他国家和电视台。所以BBC只代表观众也就是人民的利益,同时要制作出好的节目才能生存,因为观众才是它的衣食父母,而不是政府或者企业。

为什么BBC等英国媒体有着很高的公信力,独立性是很重要的基础。

辩论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读《最佳辩护》

这是一本让读者认识并掌握如何辩论的书。作者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律师。

我愿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这本好书,因为我深深的认同作者所说的:“辩论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通过辩论帮助自己和对方达成目标的人,“必能活得很精彩,可以成就大事业,体验人生快乐”。

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地方,首先不是在于那些辩论技巧,这只占了全书1/3的篇幅,而是作者开篇的大篇幅论述:如何认识辩论本身。

网上购书和去书店买书的区别

我喜欢买书,喜欢逛书店,自从有了互联网,也常在网上订书。

网上订书有很多方便、优点:

第一,随时随地只要能上网、有空,就可以找书;

我这周在北京的足迹流水账

来北京几天了,一直没有更新博客,写个流水账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些天的足迹。

周二下午来到北京,在辉龙家安顿下,在建翔桥附近。三室一厅,装修得有档次同时简洁明快而温馨,是我喜欢的风格。晚上和四位在英国一起求学的中国同学聚会,这是我们几周前毕业后第一次在祖国大地上团聚,感觉很是开心。先是请我去吃了老北京传统的炸酱面。然后找了个茶馆聊天。关于我的工作选择,给了很多建议给我,尤其是我们的老大给了不少中肯的提醒。我一一记下。

周三中午跟辉龙和一位台湾朋友吃饭。下午见了Joe和他们公司的一位创始人,这家业内知名的咨询公司,正在面临着重要的一次转型。我对于他们的战略方向是比较认同的,他们准确地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和空白,然而这并不足够,看到了机会和能否抓得住是两回事,这条路不好走,风险不小,同时也意味着可能收获较大。我的一些能力和他们的发展方向是相互契合的,如对电信行业较深的理解、知识结构比较宽、快速学习能力和相当的职业能力。约了回广州之前在和他们另一位创始人见面,希望能对彼此了解得更多一些。

关于荐书

本来打算这个月每天推荐一本书,因为大概整理了一个书单,大概有30本书左右,想着应该问题不大。只是开始找工作后,时间就开始紧张起来,而且临时决定去北京一趟,这周都在北京停留。北京是信息汇聚和发散的中心,多见一些朋友,了解业内的动态、寻找工作机会和确定自己的定位。未必有时间常常上网了。

不过既然已经有了一份书单,等从北京回来,再增加一下评注和介绍,一次批发给大家,呵呵。就不一日一本来零售了。

3G难以再有2G的风光!——我为什么不看好3G的五个理由

简单说说我不看好3G的五个理由:

1、传输数据不是移动的强项。

相对固网,数据传输永远不会是移动的强项:带宽不足、稳定性差,这些都是移动数据应用发展的先天缺陷。而固网在数据上总能领先数倍、数十倍于移动的带宽,同时具备更好的稳定性。手机屏幕尺寸小和输入不便也是重要的局限性。

理想和现实是什么关系?


通过Keso的网摘看到这篇博客:
谈到斗牛士和千橡的合作是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并提到在中国,理想主义都不成功,现实主义才能成功。

我不是这么认为,这里涉及到理想和现实到底是什么关系?我的回帖如下:

《英格兰的落叶》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留学日记。作者是一位40多岁的大学物理老师。在英国留学三年学的是。华德福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 1861-1925)认为:人在0-7岁追求善,7-14岁追求美,14-21岁追求真(63页),这个教育体系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身、心、灵完全自由的人。大家对这个教育体系感兴趣的话可以搜索了解更多的信息。

以作者这个年纪,以及其从小所受到的僵化教育,来英国学习这样的教育系统,文化和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冲突是非常大的。经过了这三年,作者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看待事物的方式还是观点。虽然仍然还有很多难以改变的地方。从她的不少观点和视角仍然看到一些局限,以及我个人不认同的地方。然而最难得的是:作者的真诚。她可以坦诚的把自己日记里记录的很多东西都公布于众,无论是体会感受还是现在看来不太全面的观点和做法。这是我深深敬佩的。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什么?从作者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和心路,你不仅仅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还有这个教育体系给作者带来的艺术的感知,对人与自然、社会的思考。如果你对这些关键字感兴趣,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去找工作

“遵循你内心直觉的喜悦而行,你就把自己放在一条早已等待你的轨道上,——你便开始遇到你想要遇到的人,而且他们会为你开启心门。” ——坎贝尔(美国神话学家)

开始找工作了,昨天跟两位好友吃饭,我本来倾向于加入某外资的咨询公司,他俩一位正在里面任职,一位几年前从里面出来,也都对我比较了解。席间追问了我几个问题:你两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什么?这些问题很常规,但真要马上回答,平时口齿伶俐的我就开始笨嘴笨舌起来。未来当然是难以预测的,但自己似乎也确实没有认真的思考,所以才难以回答。

是啊,我到底要什么?

读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

2002年买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没有想过日后要去巴黎,只是冲着“林达”这个名字。自从看了他们写的近距离看美国的三本书后(之所以说“他们”,是因为林达是一对夫妇合用的笔名),就相信只要林达出品就值得一看。看了这本书后,进一步地巩固了这个观点。

2005年岁末,我终于来到了巴黎,不过没有这本书相伴。等我回来后,再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像是在看一本新书,因为那一个个地名因为我曾经的驻足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与此同时,我更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觉,也有了更多的共鸣。

我想,如果一篇游记,在你去游记所描述的那个地方之前和之后读,你都很喜欢这篇游记的话,那么这确实是一篇好的游记。因为,在作者煽情的文字下,你很可能会对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或多或少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美化的幻想。

启用新的博客域名:huiyu.folo.cn

Freeyu.com的域名备案申请出了些周折,今天重新申请了,所以还要再等一段时间。今天先启用新的博客域名:http://huiyu.folo.cn。这个域名会一直保留,即使Freeyu.com和Freeyu.net通过了备案申请,也会同时使用。届时这几个域名都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只是地址不一样而已。

目前有些帖子的图片不能正常显示,是因为这些图片的连接地址仍然是freeyu.com的,考虑到再过一段时间freeyu.com会恢复正常,所以只修改了近期的部分帖子。

无论如何,能看到过去的所有帖子,仍然是一件让我开心的事情。希望备案申请早日通过。

争取这个月每天推荐一本好书


出国一年,基本上没有看国内的中文书。回来后,如饥似渴。回国后的首要事情是找工作,不过找到合适的工作需要耐心,而且估计最快也要春节后才能上班,因此这个月希望能多看些书。现在每天睡前都读一两个小时。

上周六海菲请我和胡涂喝早茶,回家后顺手发了一个感谢邮件,想起他的阅读兴趣应该和我有重合的地方,于是顺便问其是否有何好书推荐,很快就回复了六七个书名。有的看过了也值得重看(如《七个习惯》),有的正在看(如《》),也有的是久闻大名但还没看(如《拥舞生命》),还有没听说过的(如《领导力之剑》)。这样的交流感觉真好,使我萌发了多找些朋友向我荐书的念头,于是把MSN的标题改为:“你有好书向我推荐吗?题材不限”。一时间我的MSN对话框十分热闹,收到了不少推荐。当然我不能光得到朋友们的推荐和帮助,也要和大家分享。所以,打算这两天整理一下朋友们的推荐,出一个书目。

可怕的《影响力:你为什么会说“是”》——营销者消费者必读

,这本书是我的死党推荐给我的,也是04年底出国前就买了,一直没看。昨晚睡前看了一章,关于互惠原则;今天又看了一章,关于承诺与一致。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用了很多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和例子来说明这些重要的原则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选择。甚至让我对这些影响力有可怕的感觉。

这本畅销书同时也是一本学术著作,其英文原名是:"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影响力的科学与实践),同时对于引用其它书的内容和成果都有比较规范的注释(大量的故事和心理实验是来自于其它的研究和书籍的,对于如何正确地引用别人的成果,此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学术范例)。然而这本学术著作,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因为有大量的小案例和故事,对于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影响力的原则很有用。比如安利公司的一些营销手段常在此书中提到,还有共产党改变朝鲜战争中美国战俘的思想的有效方式(对统一13亿中国人民的思想的控制方式好像也大同小异,呵呵),也有深入的分析。这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书的封面上称此书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营销心理学指定教材,我也认为这是营销者的必读书。所以,同时也应该是消费者的必读书。营销者要学会如何更有效的影响消费者,消费者也要懂得如何避免和减少纷乱的影响从而做出合理和合符自身需要的选择。在这个商业社会里,影响力是最基本和核心的能力,并不是一个领袖才需要影响力,如果你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说你的老板和妻子不理会你的建议,你的儿子不听你的话,你的朋友不看重你的意见,你就是一个无足轻重和随波逐流的人。所以,别人也在尝试影响你。那么,如何获得你需要的或者是正面的影响,并脱离不需要和不合理的影响,这也是为人处世里很重要的能力。

今天的购书清单(2006年1月9日)

今天买了不少书,具体清单如下:

妹尾河童系列:

《窥视印度》
分页:[«]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Powered By

Copyright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