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雨@地平线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 - RainbowSoft Studio Z-Blog 1.8 Arwen Build 81206zh-CNCopyright 2004 粤ICP备06051376号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gajshost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97655-1");pageTracker._initData();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Tue, 13 Sep 2011 09:42:10 +08003G难以再有2G的风光!——我为什么不看好3G的五个理由zhonghuiyu@gmail.com (挥雨)http://www.freeyu.com/post/299.htmlFri, 13 Jan 2006 04:36:39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99.html
1、传输数据不是移动的强项。

相对固网,数据传输永远不会是移动的强项:带宽不足、稳定性差,这些都是移动数据应用发展的先天缺陷。而固网在数据上总能领先数倍、数十倍于移动的带宽,同时具备更好的稳定性。手机屏幕尺寸小和输入不便也是重要的局限性。


2、移动接入的多样化,让3G不再风光。

移动的优势主要在于接入的移动性,2G的成功就在于几乎只有它才能提供移动性的电信服务。然而现在移动接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Wifi和WiMax对于解决无线宽带接入,尤其是带宽上,对3G有很大的优势和替代,wifi的手机或者wifi/GSM的双模手机都已面世。下一代网络,移动和固网融合后,3G不过是各种接入方式中的一种,传输数据又相对不擅长,同时又不是唯一的移动接入方式,其重要性自然大大降低。


3、生命周期有可能会很短。

也有专家认为,4G的研究逐步成熟有可能会提前结束/大大缩短3G的生命周期。


4、移动运营商意图控制产业链,反倒成为产业链发展的绊脚石。

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是因为电信运营商只提供传输和接入,而对产业链失去控制。而移动数据的创新不足既有技术上的问题(带宽不足、稳定性差、标准太多、终端五花八门),也跟移动运营商过于强势有关。看看现在国内的移动SP对于中国移动今天一个政策明天一个整改惶惶不可终日,你就会明白,SP们的命根都抓在中国移动手里,而中国移动还在发展自己的SP子公司。他们能做大吗?产业链能做大吗?


5、出于保护语音收入,移动运营商对上3G有顾忌。

今天VoIP对固定电话,尤其是长途电话的冲击,让AT&T和MCI倒下/被收购,如果有了3G后,对移动运营商的冲击会更大更致命,因为语音收入占移动运营商目前的收入的比例比固话运营商的要高,也就是说移动运营商比固话运营商更依赖语音收入。中国移动的语音收入接近90%(中国电信虽然接近80%,但其市话收入占50%左右,这部分收入由于资费低的原因中短期内几乎不受VoIP的影响。),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在中国移动的手机上使用skype,没有了漫游费和长途费,会是什么样的世界?


我对3G不算很熟,观点一定有不成熟的地方,请多拍砖给意见。

2006年1月13日 于广州14楼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99.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99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99&key=f4591600
一个是魔鬼,两个是天使:支持微软的Live战略反击Google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67.htmlWed, 09 Nov 2005 11:02:21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67.html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国内,极少人会自己单独付钱给微软买Windows或Office,付钱买的人要不是用公司/公家的钱,要不就是买电脑时预装了的正版软件。所以,大家对微软的感觉和欧美这些习惯了真金白银买正版软件的人的感觉会有所不同。前者较多的还在骂Bug(软件中的小毛病),后者深知微软是一个很能挣钱的公司,售价几百美元几千美元的软件,每卖出一套的边际成本只是几毛钱美金的光盘,还有一个可能价值1美元的精美包装盒而已。

当然,能挣钱是以前和现在的事情,未必是未来的事情。但是,微软如果战略得当,以其软件的商业模式为根基,结合互联网应用能衍生出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看了Live战略发布仪式上的一些PPT后的感觉。

虽然我仍然喜欢Google,但这次我真心的支持微软的反击。当没有人能挑战微软的时候,微软是魔鬼;同样没有人能挑战Google的时候,宣称“不使坏”的Google很可能也会成为魔鬼,因为没有外力的控制很容易滥用能量。只有两个势均力敌的魔鬼相遇,那么对用户来说,他们就都是天使。

本想更深入的思考和写这篇文章,论证Live战略的希望所在。不过忙于论文,只能如上文这般泛泛而谈,说一些有观点没论据的话,权作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朋友有进一步的思考。



微软加油!我可不希望你仅仅是妒嫉Google而已!

2005年11月9日 于格拉斯哥16楼]]>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67.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67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67&key=19638ff9
提上来答扬子:继续讨论宽带收费多样化zhonghuiyu@gmail.com (挥雨)http://www.freeyu.com/post/259.htmlWed, 26 Oct 2005 04:02:04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59.html
引用扬子:变化是会发生的,但“多样”是不会的,面对最终用户的账单永远是简洁的,不会象购买通信设备那样,价格构成要用专门的合同附件来阐述。

==>多样化和简洁并不矛盾,一张彩色照片有很多颜色但仍可能给人以简单朴素的感觉,适当地搭配多种颜色也可能使一两个主色调显得更美。正如你后文所说的移动通信的例子,“五花八门的套餐,说到底,可有哪个不是把用户群细分后分别打一两个主要述求的?”。这正是多样化下的简单。对特定的一个客户是简单的,然而有差异化的、多样化的简单套餐给不同需求的客户。

随着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宽带网取代了以上三个网络的所有功能,那么,为什么这时的宽带账单不可以像现在的手机账单那样有一些细项呢?




引用扬子:2、 如果你认为宽带计费多样化将要发生,那么你所认为最有可能的多样化形式是怎样的?又如何考虑用户心理的过渡?
A、按流量收的可能性不大,创新可能出现在不同速度+不同时间(包月不限时也是一种)的基础组合外,增加额外的某几种非常普及的热点消费额外交费;

B、这种额外的交费项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是用户的强需求+频发需求;营运商能控制住局面或者产业链有序(比如BT下载电影无比方便,我就不信视频点播能收上费来);营运商之间由抢地盘的混战变为精耕细作;

==〉BT下载电影,绝大部分是侵权的,同时也造成了有版权的电影无法收费。这样的问题迟早要解决的,否则随着宽带越来越普及,拍电影的公司肯定要跳出来维权。大家都免费看电影,电影公司没有钱挣,谁还投资去拍好看的电影?

在我看来流量收费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案。用户额外交了钱看得正版电影,按内容收费(比如说一部电影多少钱,或者包月之类的),不计流量。而用户的基本使用流量假设是1到5G一个月,50元。对于一般浏览网页、查邮件绝对够用,但是要用BT下载电影就只能下几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个月看几部电影也差不多了)。这样自然就引导大家去交钱看正版电影了。



引用扬子:  地平你如果感兴趣,建议你搜集国内以致各国手机收费的变革,我觉得和宽带接入服务有不同,对这个话题也极有参考价值:五花八门的套餐,说到底,可有哪个不是把用户群细分后分别打一两个主要述求的?

  反之,兄的系列分析倒感觉上太多的在从营运商的设备利用方面去分析,窃以为这个出发点就不对:“这是利用价格杠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价格杠杆不是企业玩的,是政府做宏观调控时玩的;定价不是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核算下来的成本构成是多少,而是取决于市场竞争。

==〉

关于:“价格杠杆不是企业玩的,是政府做宏观调控时玩的”

价格迟早要交给企业自己去定的,现在政府来定价是阶段性的。永远都是政府定价,那还是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目前政府定价的情况有几种:
1、运营商的价格太高或者存在暴利;
2、电信某些业务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国家让运营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服务,再以别的高利润业务或其它政策(如税收等)予以补偿。
3、由于中国的几大运营商还都是国有企业,为了限制过度竞争的短期行为,而设定最低价格。

关于“定价不是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核算下来的成本构成是多少,而是取决于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里,在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到最后就是成本的竞争,没有公司总是做赔本的买卖。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你要更好更多的服务,企业就要为你付出更大的成本,你也要为此付更多的费用。合情合理!

同时,电信管制也倾向于要求运营商以成本定价,来控制运营商获得暴利。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59.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59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59&key=918a9b65
经典广告:百度打击Google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50.htmlWed, 19 Oct 2005 10:50:53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50.html
不知道这个片子是什么时候拍的。也不知道百度说的那些优势是否确实如此。不过其巧妙地利用了中文的特点确实很有意思。虽然我习惯了用google,但还是要支持一下百度。有竞争总是好事。

百度不用做电视广告,就让这个视频在网上流传即可。呵呵,又是新的一种广告形式。只要拍的搞笑,很多人在免费帮你传播你的广告,互联网的力量。




下载地址: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50.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50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50&key=c216d622
宽带收费模式将趋向多样化与差异化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49.htmlWed, 19 Oct 2005 07:54:03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49.html
有意思的是,正好今天在新浪看到了一则新闻《》,文中的专家是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先生。吕院长是一位我所敬重的电信专家,一直从他的很多文章和言论中所获甚多。我认同吕院长,但并不认为按流量收费和按时间收费是荒谬的。吕院长所举的下载铃声的例子,是移动的数据业务。我们知道移动数据业务跟互联网业务相比,流量小得多,下载一首铃声一般从几十K到几百K,超过1M不多。而用宽带下电影动辄几百M,这使流量问题在现行收费模式下矛盾越来越突出,乃至影响到技术的发展。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推动新技术的最大动力。移动数据的成功商业模式无疑是值得宽带借鉴的,但是否能完全参照,我心里存个疑问。以下继续阐述我的观点:

1、宽带收费模式将趋向多样化与差异化

首先,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宽带用户采用不限流量的包月的收费方式(具体百分比数据待考证),而只有这样一种主流的收费方式是不合理的。随着宽带应用越来越丰富,不同的用户使用宽带的方式与目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因此宽带的收费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差异化的收费方式。而内容、时间和流量都是其中很重要的维度。简单的不限流量包月或者只按内容计费都将存在,但只是丰富多样的收费方式中的其中两种。

2、分时计费,削峰平谷,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按时间计费,并不仅仅意味着是按上网时间的长短计费,也包括分时段计费。比方说:我们现在打长途,节假日和深夜比工作日的白天要便宜;飞机票淡季的时候折扣比较大,旺季的时候不打折或者折扣少一些。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费率,这是利用价格杠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家庭的宽带,白天和深夜是使用的低峰期,运营商的为了应付高峰期而购置的很多设备带宽闲置着,价格比高峰期的晚上黄金时间要优惠一些,合情合理。

3、流量计费并不等于按字节收费

我的一些朋友看到按流量计费就认为是按字节收费,因为目前国内消费者所接触到的流量计费就主要是移动数据按字节计费的模式,所以有此误解。其实并非如此。流量计费有多种形式,我所理解的流量计费的核心是:通过对流量的识别,区分不同业务,同时结合内容、时间、带宽乃至地域等维度,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收费模式和商业模型。

比如说,让我来想象一下2010年的情形,一个广州电信的宽带用户每个月交50元的宽带月租,可享受1G的免费流量和100分钟国内VoIP电话,带宽为2M。对于一般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偶尔下几首歌,1G容量足够了(相当于平均每天33M),如果超出了1G,15G以内的话另付20元;30G以内,另付30元。此外,如果他另付5元/月给广州视窗的电影频道,每月就可免费看10部电影和1部最新电影,看电影的流量不计算到1G里。但如果他要去一个服务器不在广州的网站上看电影,流量就要计算。他还用+订阅了一些电视节目:什么凤凰X视的天天有饭吃、中央X视的天上足球、湖南X视的超级小狗等等。这些流量是要计算在内的,但如果他选择工作日的白天看,就不计流量了。还有,如果他用skype打电话,流量要计入总量,但如果他用中国电信的VoIP软件或其合作伙伴XQ软件打电话,流量就不计算。等等。。。

我的想象力比较贫乏,以上的收费方式肯定有不合理的地方,只是想打个比方说明一下多个维度的收费方式可能的应用而已。最后可实施的收费方式,是需要考虑成本核算、支撑系统的实现能力与成本、用户的接受程度、还有合作伙伴的结算方式等等。

多个维度,对运营商来说增加了计费的工作量,但

1)可引导用户低成本地使用业务,如尽可能访问本地服务器的电影频道减少城际/国际流量、在非繁忙时间使用大流量的业务等等。

2)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按需消费,而不是随意浪费。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浪费所产生的成本还是会通过价格转嫁到用户自己身上。即使在竞争和管制的压力下,运营商的成本低了,才有可能长期提供低价格的优质服务给用户。

3)运营商可以借助多维的计费方式为细分客户群定制符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方案。

4)把新业务(视频服务、VoIP软件等)与宽带接入捆绑打包,帮助运营商转型成为综合服务提供商,而非仅仅是接入服务商。同时形成新业务与接入相互的良性推动。

4、然而,多样化计费方式的实现困难多多,尤其需考虑用户心理的过渡。

有一位朋友看到我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后跟我说:“我看到这样的题目,还没看内容就觉得郁闷。”这也许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反应,因为一旦养成了不受流量限制的感觉后,如果按流量计费,那种受限制的感觉是很不爽的。包括吕院长提到的例子也很有说服力:“上新浪网站,搜狐网站下载那么多广告为什么要我收费”。还有一个就是多样化收费方式带来的复杂性,我在上文举的那个2010年的例子,长篇大论,看着这么复杂的计费方式,条条框框,相信很多用户会觉得烦,就不能简单一点吗?否则我做这个也要想一想是不是收费,做那个也要考虑一下免费时间是不是到了。记这么多东西真累!此外,的shijian朋友指出:“对消费者而言,网络流量具有不可控性不透明性。直接走流量收费,资费纠纷就够运营商受了”。还有竞争的因素,过渡得不好的话,会造成用户流失,转到仍然采用用户已经习惯了的收费方式的运营商。

那该怎么办呢?我暂时还想不明白,还希望各位业内外的朋友多多提出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以下的问题:

1、 宽带计费方式多样化是否会取代目前以不限流量包月为主的计费方式?
2、 如果你认为宽带计费多样化将要发生,那么你所认为最有可能的多样化形式是怎样的?又如何考虑用户心理的过渡?

本来是写skype评论的,话题一下子转到宽带计费方式上来了,下一期评论将继续skype演讲稿的解读,谈谈英国电信针对skype的一些举措,请大家继续关注。

相关文章: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49.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49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49&key=330d5969
宽带按流量计费乃大势所趋——解读Skype CEO的演讲稿(3)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46.htmlFri, 14 Oct 2005 10:18:34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46.html
我的基本观点: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推动新技术的最大动力。宽带按流量计费乃大势所趋。

原因如下:

1)符合以成本为基础定价的公平原则。

按使用量收费对买方和卖方都是公平合理的,用量大的用户消耗的资源多一些,就应该多交一些费用。就像谁家用电比较多,就应该多交电费。假如用电不限量包月,也就是不管你用多少电,每个月电费都一样。电力公司为了至少保本,电费就会设在一个中间值,就会出现用量大的用户赚了,而用量小的用户亏了。这也意味着用量大的用户产生的成本让用量小的用户来承担,显然是不公平的。

2)不限流量包月适用于宽带的起步阶段

在宽带的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宽带应用,不限流量包月的收费模式鼓励用户尝试各种新的应用而不需担心流量,对于推动宽带应用的发展是有利的。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由于宽带应用少,用户的流量也相对较少,不同用户之间的使用量差异也不大,每个用户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成本相对接近,不存在不公平。

3)宽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需要计费差异化

当宽带应用越来越多的时候,既推动着宽带的普及,同时每个用户使用的宽带应用各有不同。由于每种应用对网络资源的消耗不一,这样造成不同用户产生的成本差异拉大。比如一个平时上网只是查邮件看新闻的网民,和一个每天热衷于下载电影的网民,如果粗略假设前者一个月的流量是1G,后者是100G,那么两人的使用流量可能相差百倍。向这两人收取相同的费用显然是不合理的,除非价格足够高,两者都能保持暴利。

4)未来的宽带应用无法预测,以成本为基础计费是运营商以不变应万变之策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管制的加强以及竞争的加剧,垄断、低风险和高利润正在成为电信业的过去,运营商不要呆在对以往风光的回忆中,批评运营商的人同样也不要呆在以往的仇恨中。展望未来,保证投资电信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回报,才有人愿意投资,我们才能有一个保持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电信基础设施是需要大笔投资的,英国电信为了建一张新的宽带网,就要投资约1500亿人民币。而这张网不过是英国所有运营商所建网络里的一部分,同时英国的网络也不过是全世界整个网络的一小部分而已。以成本为基础计费,有助于让运营商保持合理的利润,也有助于电信监管机构对运营商超额利润进行管制。

5)按流量计费有利于P2P的发展,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推动新技术的最大动力。

如果没有电信运营商的支持,P2P的发展会很坎坷。即使国内现在没有公开禁止基于P2P的BT下载或电驴,但据我所知,一些运营商对P2P端口进行流量控制或其他的小动作是肯定有的。有宽带运营商告诉我,不限P2P流量的话,他们曾测到3%的用户占用了70%-90%的出口带宽,其他用户当然会觉得宽带不宽了。而对于欲壑难填的P2P下载,光扩出口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既不要骂运营商阻止技术进步,也不要想到P2P就只想到封杀还是开放。尝试去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推动新技术的最大动力。就像如果只想着禁止mp3在网络的传播,就不会有iPod的成功。,意味着可以对其单独计费,还会有更多的类似iPod的商业模式产生。只要对所有的参与者都有利可图,P2P的发展就会一马平川。

6)按流量计费也可以包月,以及产生针对业务的更丰富灵活的商业模式

以英国电信为例,从2005年开始,对于个人用户,提供。个人用户如需不限流量的包月服务,也可选择商业用户的,当然,价格会更高一些。

其次,,如区分VoIP、Web浏览、音乐下载、视频流或P2P流量等服务,并能够控制每项服务对每个用户的质量,可产生更丰富灵活的商业模式。


仓促写就,欢迎参与讨论交流。
相关文章: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46.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46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46&key=da0cec76
苦瓜着脸的电信运营商——解读Skype CEO的演讲稿(2)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44.htmlFri, 07 Oct 2005 22:24:09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44.html
Skype的语音通话功能就是VoIP(Voice over IP),VoIP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玩艺,印象中这个概念的提出没有十年也有七八年了。同时,电脑和电脑之间的免费语音通话MSN和QQ多年前也就支持了。可skype为什么这么火。从用户的角度看,很重要的原因是,通话的效果好。我在英国几乎每天都用skype和国内通话,就我自己的使用经验,虽然有时也不稳定,延时、回音什么的,但70%左右的时间是完全可以媲美传统电话的音质。

skype的通话效果好,一方面跟近年宽带的普及有关,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它所采用的分布式peer-to-peer技术。这种技术会尝试让通话双方的电脑直接连接,如果直接连不上,就通过另一个skype用户的电脑进行转接。这对skype而言有两个重大的意义,第一,话音质量的提高;第二,skype无需为用户的通话架设服务器。也就是说,无论用户打多少电话,只要是电脑之间的,都不会使用任何skype的资源。对于这些用户,skype所做的只是用户身份登陆的认证。所以Zennstrom会说,每分钟通话的边际成本为零。

然而,他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用户每分钟通话的边际成本对于skype而言为零。

当我在英国和中国的朋友用skype进行通话时,一定是消耗了资源、产生了成本的,既然我俩都没有为这个电话付费,那么为了支持这个通话服务可以发生,所用到的资源(设备或人力)和产生的成本是谁来买单的呢?这些资源包括从英国到中国的互联网的带宽,这其中可能经过数个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也就是说,首先,如果没有这些电信运营上投了大笔的资金建起各自区域的传输网并互联起来,同时还把互联网接入的线路铺到用户家或公司,再7x24小时保证这个网络的正常运行,我俩是没办法完成这个通话的。其次,我俩通话的时间越长,占用资源的时间就越长,所产生的成本就越大。然而这些资源不是skype的,是各个电信运营商的。所以,是这些电信运营商为我俩的通话所产生的成本买单。

如果这个成本比较小,那也就算了。可是刚才说到P2P的技术如果两台电脑不能直连的话,会借助另一台skype用户的电脑转接,这意味着skype用户所占用的流量会比较大,因为每个skype用户可以同时作为客户机和服务机(BT下载用的也是P2P技术)。现在登陆skype,一般都是3百多万用户在线,对互联网资源的消耗估计不小,以后会更大。

运营商买了单之后,不能去找skype收费,同时如果用户接入宽带是包月的,运营商也不能找用户为了刚才的通话另外付费。在这样的情况下,skype和skype的用户偷着乐,哈哈,打电话免费,多爽!运营商就苦瓜着脸了,你们打得越多,我为你们支付的成本越多。更要命的是,我的收费电话收入也因此在直线下降。这样赔钱的买卖实在是没有道理,再这样下去,我不玩了!当然,运营商说不玩,并不是撒手不干了,而是要换一种玩法。在一个行业的价值链里,每个环节都有钱挣,这个游戏才能玩下去,如果有一个环节的所有公司都是只亏不挣,也没有其它环节的更大收入补贴的话,断链是必然的。

那运营商想怎么样换种玩法呢?

最近比较忙,每天写作时间有限,我下期再说说英国电信正在做的努力,以及中国的运营商该如何参考的一些浅见。

PS:我从事电信行业10年,目前正在英国进修电信管理硕士。我深信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近期开始整理对业内的一些观点在网上发布。一方面是通过写作来加深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更是希望加强和业内外朋友的交流,发现我观点的不足之处以及结交朋友。电信行业涉及面很广,变化也很迅猛,每个人置身其中都会有不同的经历、视角和理解,同时也会有自己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加强交流无疑是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大有裨益的。欢迎跟贴参与讨论,或发邮件给我:zhonghuiyu at Gmail.com。

另,这个周末我外出三天不能上网,下一期关于skype的话题将于周一或周二发出,欢迎继续关注。谢谢!

相关文章:语音通讯成为软件应用——解读Skype CEO的演讲稿(1)]]>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44.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44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44&key=4ee859d9
语音通讯成为软件应用——解读Skype CEO的演讲稿(1)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43.htmlWed, 05 Oct 2005 13:47:38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43.html
在这份演示稿里,Zennström主要归纳出三个结论:

1、语音通讯成为软件应用。
各种网络(包括传统程控交换机、IP网等)正在融合成一张综合的业务网,这就是可以承载目前所有互联网和电信业务的基于IP的网络。而电话正在向计算机靠拢,包括拥有更强大的芯片和开放的操作系统、易于安装软件应用、能以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这样,计算机将以各种形式无处不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PDA、手机、内置嵌入式计算机等等),而语音通讯将成为了这些无所不在的计算机上的软件应用。

2、当语音通讯成为软件应用后的新规则
2.1 新增客户没有带来新的成本,每分钟通话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意味着,正如电子邮件一样,应该同样不能对语音通信进行收费。(目前的规则是:新增客户,电信运营商须扩建网络容量,客户每次使用电话对运营商都会产生成本。)
2.2 语音服务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网络,同时面对着全球的市场。(目前的规则是:哪个电信运营商把电话线布到你家,你就用谁的服务;而运营商一般都是相对局限于有限的地域或国家开展业务)
2.3 创新周期大大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很短,新业务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层出不穷,而电信基础网络的更新换代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对业务的创新产生制约;

3、对VoIP的管制是没有好处的。
VoIP能给用户带来很多的好处,包括很多创新业务(虚拟号码等),并能使用户享受费用大幅的降低。至于VoIP备受质疑的不能拨打紧急电话的问题,Zennström提出了解决方案,用户不仅可以语音也可以用文字或电子邮件,而VoIP能提供多样化的紧急求助方式。电信监管者不应对VoIP进行管制,否则就是限制用户使用新技术和享受低价格。

对于第一点所提到的趋势,我基本是认同的。然而Zennström讲的第二和第三点,显然是从Skpye的角度出发来看的,听起来说服力很强,但我并不完全认同,尤其第三点是完全不认同。明天再跟大家具体说说我为什么不认同。

请点击以下链接下载演讲稿PTT:


PS: 有意思的是,演讲稿的最后一页给出的网络链接是:http://www.skype.com/company/jobs/
这样的广告也算是独具匠心了。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43.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43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43&key=cda37691
从为Gmail倾倒说起——可怕的Google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237.htmlSun, 25 Sep 2005 23:11:04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237.html
1、我很喜欢Gmail把每封邮件与其所有的回复邮件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会话显示。这样子的上下文显示,感觉很好。

2、永远不用删邮件。Gmail目前是2.6G的空间,最有意思的是,Gmail的空间每一秒钟都在增长的。你可以去看看,储存空间的数字尾数不断地跳动增加。好好玩。

3、搜索邮件功能。
前天我忘了某个网站自己的帐号密码,在hotmail里一页一页的翻了很久也没找到,就在想搜索功能确实有用。永远不用删邮件再加上搜索功能,这样Gmail就成了我的个人资料库,若干年后也很容易找到某个记录。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是,我对于Google就没有隐私了。如果用Google的人越来越多,那么Google不仅对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了如指掌,而且对它的用户的个人信息也了如指掌。想想多可怕!

越来越多的人能在欣赏Google所提供的优异服务的同时,也在担心Google会成为新的一个微软——一个垄断的霸主。上次在扬子的blog里跟贴里谈到忘了在哪里看的一篇关于google的文章,可能是金融时报,说google正在成为新的微软。任何力量太可怕了都要受到约束才行,而Google正在利用自己对互联网信息越来越大的控制权,成为新的霸主。

印象中,文中提及的罪状有:
1、使硅谷缺乏创新力了,因为好的工程师都被google挖走了,而且还让工程师的平均工资上涨了20%
2、一个硅谷创业者抱怨说:现在所有风险投资的最后一个问题都是,如果Google也做你要做的事情怎么办?只能回答google不会什么都做,希望不会做我们的这件事。(呵呵,刚刚才跟风险投资吹嘘自己的事情有多么大的前景,马上又说希望别人不会做。多讽刺?)

总之,现在硅谷很多小公司恨死Google了。当然,最恨Google的还是微软。微软的总裁刚被告上法庭,因为其用粗言烂语问候Google的总裁,当一位微软的高级工程师向他提交辞呈要跳槽去Google的时候。他发表声明不予承认。不过即使发生也是很正常。

据说Gmail会根据你邮件的内容给你发送有针对性的广告,比如说你发邮件给朋友说你感冒了,当你阅读朋友的回复邮件时可能会看到感冒药的广告,Google声明说这类广告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Google没有给任何人读过你的邮件,并巧妙地说:你可能会发现广告也蛮有意思的。为此我特意发了封邮件给我另一个邮箱说我感冒了,还用了中英文,可惜还是没有看到广告。

说了半天,虽然知道Google会知道我的隐私,可还是觉得确实喜欢它的服务,我还是要用Google的各项服务,也许因为顾客也希望被服务商所了解和理解吧。

至于Google会不会成为新的垄断,我倒不担心,这世界很公平的,任何力量太大了,总有别的力量来牵制你的。微软成功了,并且以为自己垄断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纵横天下,无奈现在发现潮流变了,互联网服务比操作系统更重要。今天Goolge借助搜索起家,通过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产生新的霸权,明天又会被什么打倒?天知道,但一定会有的,我们现在先好好享受好的服务吧。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237.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237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237&key=415e6675
评“思科不排除收购华为的可能性”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166.htmlMon, 20 Jun 2005 06:26:10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166.html
我的观点是,华为不会被思科收购。因为既有很多商业收购操作的技术上和风险上的问题,也有商业以外的问题。

华为宣称自己是一个员工所有的企业,可能有一个员工持股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但其具体运作我也不了解(因为无需公开),同时在华为的发展阶段和各地的电信局的三产公司有不同方式的股权关系。据说这些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是华为迟迟不能上市的原因。这也说明了一个没有上市的公司由于信息不公开,而给收购带来很大的风险,尤其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年合同额超过55亿美金2万多员工的公司,不是一个小公司。


我没研究过Cisco以前的收购史,但相信要收购华为这样的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公司,会遇到大量以前从来没遇到或想过的问题。我理解这一次的收购更主要的目的也许是消灭竞争对手而非填补技术或人才。


正因为如此,我个人不认为有能让任正非难以拒绝的开价(这句话估计要挨不少砖头,呵呵,且继续听我瞎掰)。任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华为是为了挑战西方电信设备商“霸权”而生的,无论是任正非还是华为的员工如果没有这种使命感,仅仅为了钱也不会今天的华为。如果有过分的开价某个程度上更是对华为未来价值的认可,华为人何不继续去实现和超越这个价值?回顾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一个与众多发展中国家不同之处就是中国从一开始就对民族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华为中兴的崛起,拥有自有的知识版权,让中国的电信设备价格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抱歉,这个观点只是我和某些业内朋友的认识,暂时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持,以后有空去研究一下)。中国的电话用户从1980年的区区两百万,发展到2004年的6亿4千7百万,华为中兴带来的低价功不可没(其中移动用户335 Million固话312,数据来源:信产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为已不仅仅属于她的股东。


思科收购华为,这不是纯粹的商业话题。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企业的决策者和员工,都不会仅仅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收购的邀请。就跟再多的钱也不能买到所有的爱情的道理一样。

2005年6月18日]]>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166.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166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166&key=7177cd51
中国上3G有多迫切?评《中国电信业正在被世界抛弃》zhonghuiyu@gmail.com (地平线)http://www.freeyu.com/post/105.htmlFri, 18 Mar 2005 06:15:48 +0800http://www.freeyu.com/post/105.html
我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3G即使再晚一年启动,世界也不会抛弃中国。我的依据如下:

中国电信业如此广阔的市场,以及上3G带来巨大的设备采购,谁会抛弃中国?

什么人最想中国赶快上3G?闫先生提到和美国的跨国企业、行业分析师以及投资者们进行了交流,而这些人满脑子里只想着他们自己今年的业绩和任务怎么完成,中国3G迟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他们当然着急。我相信只要中国确定了何时上3G,他们马上就会扑来中国的。我们还是冷静一点,以我为主,可以听听他们就事论事的讨论何时是上3G的最好时机,摆事实讲道理,不要受他们情绪的影响。而在闫先生的这篇文章里更多的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忧虑,关于为什么要马上上3G的论证内容很少。

那么,下来一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3G市场需求明显吗?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有一种说法是要上了3G才能知道需求有多大,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打个比方,一个从来没有上网体验的人,你找他作市场调查他肯定说他没有上网需求的。然而这种说法也有风险,毕竟建网投资很大,你让刚才那人有了上网体验,他还是没有需求,那该咋办?

我没有对3G的市场需求有很深入的研究,不过从个人的主观认识,我认为目前3G在中国并不成熟。

首先,对于个人用户,3G主要在于娱乐功能。参考韩国和日本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发现3G的应用成功与否很重要就在于刺激人的一些本性的东西来让用户上瘾,主要为:交友聊天,游戏、性、赌博。这几种应用是推动3G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不是全部力量)。而大家知道后两种应用在中国是受到控制的。而前两种受互联网的替代竞争的影响很大。短期内我并不乐观。

其次,对于企业用户,3G的大规模行业应用在中国我相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理解还很浅。同时围绕着3G的IT专业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总之,今天的中国电信行业,在世界已有相当的影响力,我们不能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害怕被世界抛弃。听了多方意见后,还是要自己潜下心来有依有据地研究讨论自己的路是最重要的。

欢迎大家就我的观点提出意见、指出不足,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版权所有,转贴请注明。

]]>
通信视野http://www.freeyu.com/post/105.html#commenthttp://www.freeyu.com/http://www.freeyu.com/feed.asp?cmt=105http://www.freeyu.com/cmd.asp?act=tb&id=105&key=19715b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