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活极其“糜烂”,连续四天参加了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收获颇丰。周四晚看了孟京辉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充满了搞笑和轻松;周五晚继续去星海音乐厅看了台湾爱乐合唱团的《台湾 印象》音乐会,感受人声合唱的动人和台湾风情;周六晚去看了纪录片《》,了解四川松潘高原上的马夫们的生存状态;周日下午去参加了一个心灵成长的沙龙《》。
我知道说了这么多很有显摆的味道,必然会受到广大文艺男女青年与非文艺男女青年的强烈鄙视。我也知道跟大家说对不起或者假装也没什么,那是很虚伪和进一步的显摆,所以我能想到的,稍稍能够减轻大家鄙视眼神的力度的一个方法是,把我所收获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么就先说说今天下午的这个沙龙,因为记忆还比较新鲜。不过由于我没带笔,没有记笔记,所以只写下部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
1、如何察觉自己?昊言老师分享了他的方式,用自己的心去察觉自己的脑,也就是用意识去察觉自己的思维。我们的思维常常是下意识的情绪反应,比如说有人骂你,你的思维的第一反应是有不良的情绪,而如果自己的意识察觉到,就不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而是主动的可以选择冷静下来,也可以选择反击。
2、减少自己的思维和情绪束缚,并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那么察觉是首要的。前段时间,我带上紫腕环参加“不抱怨”活动,最大的收益也是帮助自己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前从没发现自己一天里会有那么多抱怨的。
3、克氏的爱,有点类似佛教里的空的状态,没有欲望和区别
4、小爱指的是对自己的亲人、爱人的爱,包含了痛苦和快乐,是一体的两面,体是思维和认识。
5、大爱指的是对无我的爱,没有个人的欲望,只有对别人的支持。包含了要和不要。
6、无爱就是连欲望也没有了。
7、我们也讨论了,为何要到这样没有欲望的境界。我引用了学佛的朋友的表述,人最后追求的是自由,而放下欲望才可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8、有些东西真是矛盾的,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追求。追求四大皆空的本身就是有欲望的。我也曾问过一位学佛的朋友,如何理解四大皆空和勇猛精进,前者让你没有欲望,后者让你很积极地有欲望。我的朋友回答说,四大皆空和放下贪嗔痴是很难的,所以要勇猛精进地自我修炼。昊言老师用了另一种表述,让我很认同:四大皆空是一个状态,而勇猛精进是一个过程。只有在过程中的勇猛精进才可获得四大皆空的状态。但如何追求“没有追求”,此中真正的微妙之处,可能还要得悟之人才可体会。
9、欲望是不是要放下,我心中还是存疑的。虽然欲望是让人受到束缚,但同样在欲望满足之时又让人体验到快乐和意义。可能更高的境界是,可以有欲望,但不被欲望所主宰。拿得起,也放得下。如何拿捏好这个度,我想这可能是需要生活的智慧。口头上说说总是很容易的。
10、沙龙的最后部分是呼吸疗法的练习。坐在椅子上放松,默数呼吸的次数,以使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而没有杂念。半个小时的呼吸练习结束后我提到了克氏并不认同这样的修行方式,认为这样用一念来驱除杂念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冥想和修炼,只是让自己的心关注在重复性的动作中,从而失去察觉而已。昊言老师解释:“以一念代万念只是呼吸疗法的第一阶段,下一阶段会教如何把这一念丢掉。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修行之道。克氏虽然强调顿悟,但其自身也是经历过一系列的修行的。”不要拘泥于修行的方法本身,而把目的忘了,这可能是克氏的意思。
11、不过,也许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仍然不太喜欢这样归结到一念的方式。我想,是否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全心的投入,这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比如我开始定期的跑步锻炼,这不仅强健体魄,对内心也是一种修行,这是我从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论跑步是会谈些什么》里能感觉到的。当然村上解嘲说(大意):“每天都做的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即使是刮胡子,也会刮出哲学的。”这也引申出,我对自我心灵修行的初步想法:认真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情,并从这些经历和体验中获得体悟。相比数呼吸、读咒语等修行方式,我更喜欢这样生活化的方式。也许不识字的六祖慧能也是这样得悟的吧?
12、我理解克氏对冥想的解释(大意):全然忘我的专注。当你全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时,比如打游戏到最紧张的关头,你全然忘记了自己,只是全力要打过这一关,这时就是冥想的状态。生活中类似的状态有很多,唱歌、看电影、写一份报告、浇花、吃饭等等。所以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专心做好当下的事情的时刻,就是冥想的状态。
13、因此关于修行,以我的理解,归根结底,是要不断地提高对自我和世界的觉察和感悟能力,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修行的机缘。
最后这个克里希那穆提的系列沙龙这个月还有三期,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延伸阅读:《教育的意义在于自我了解——读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
2009年9月6日 于愉景14楼